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农贸市场提升改造极大提升了市场消费环境,明亮、洁净的室内效果让市场告别了“脏乱差”的刻板印象,整体空间更趋于商业化、规范化。这对于消费者无疑是件好事,整洁的环境不仅能让人心情愉悦,更能避免许多卫生安全问题,大部分消费者都接受、支持这种改造行为。然而也有声音不持赞同意见,他们表示“菜场改造的不像菜场,没了人情味”。这种笼统的说法让设计者疑惑,“人情味”是指什么?它体现在市场的哪里?它重要吗?为了弄清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改造市场与传统市场的特征进行对比,通过其中的差异来得出结论。
嘈杂的叫卖声、拥挤的通道与人群、乱堆乱放的各色商品对比规范的改造市场显现出更强烈的感官刺激。这种刺激从市场管理的角度来说是负面的,混乱意味着失控。然而以消费者的视角与心理观察,市场混乱的场景反而传递出热闹的氛围。
前文提到,市场中的人情味来源于强烈的感官刺激,而这些感官刺激无一例外都具备某些个体行为特征,如因人而异的叫卖声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叫卖者的性格,而不同的陈列方式也显示出各商铺的经营态度。
现代化农贸市场强调管理与秩序的特质导致它难以形成传统市场中“自然的混乱”,因此在个性的表达上容易产生不协调和刻意感。这种限制条件意味着现代化市场需要更多的考虑经营者与商品的个性表达,通过设计引导让消费者在受到一定限制的场景下重新建立起与“集体”的联系。
“集体”
在这里表达的是不同的个性特征的集合,而在表达个性方面我们能够使用诸多手段——譬如“色彩”的运用。
“色彩”
色彩在表达个性方面是十分直观的。日常生活中,人往往能够通过色彩感知到某种情感,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色彩世界中,积累了许多视觉经验,一旦知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发生呼应,就会使人产生色彩联想,并在心里引发某种情绪。这一点应用在市场设计中,则能够有效地调动场景氛围,并通过色彩的变化突出不同的情绪来引导消费者的感知。
“设计以人为本”
在今后的内容中,我们也许会通过资料的引用来深入阐述色彩变化与认知之间的关系,继续向设计者介绍如何通过色彩的应用在农贸市场中体现出人文关怀。但对于设计者来说,于作品中体现“人情味”并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手段,更重要的是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思考问题,让作品与对象产生沟通,而不是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因为“设计以人为本”。